内源性干扰物质有哪些
点击次数:661 更新时间:2024-10-12
内源性干扰物质是指因病理原因在样品中出现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干扰对其他物质的检测。在临床免疫检验和体外诊断中,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质包括以下几种:
1、类风湿因子(RF):
性质: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影响:人血清中IgM、IgG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ELISA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2、嗜异性抗体:
性质:由低纯度抗原引起的,又称之为对非特异性抗原产生的抗体应答。
影响:可通过交联固相和酶标的单抗或多抗而出现假阳性或假增高反应,也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降低的结果。
3、人抗小鼠抗体(HAMA):
性质:抗鼠抗体对使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测定会产生干扰。
影响:可产生假阳性(定量检测假增高)或假阴性(定量假降低)结果。
4、自身抗体:
性质: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抗甲状腺激素抗体等,能与其相应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影响:在免疫测定方法中可干扰相应抗原抗体的测定。
5、补体:
性质: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影响:在ELISA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Fc段的C1q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
6、溶-菌酶:
性质: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
影响: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中,溶-菌酶可在包被的IgG和酶标的IgG间形成桥接,从而导致假阳性或假增高结果。
7、生-物素:
性质:又被称为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
影响:生-物素干扰存在于使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或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统的检测中,可能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内源性干扰物质,如交叉反应物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标本中其他成分(如血清脂质过高、胆红-素、血红蛋白及血液粘度过大等)也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