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支持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表靶向肿瘤代谢抑制剂相关研究文章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表靶向肿瘤代谢抑制剂相关研究文章

点击次数:1385     更新时间:2015-11-04

肿瘤细胞的糖代谢异常(又称Warburg效应)是肿瘤细胞不同于正常细胞的重大特征之一,靶向肿瘤细胞糖代谢通路是新近备受关注的新兴抗肿瘤策略。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HK)是肿瘤细胞糖代谢的关键枢纽,调控葡萄糖代谢产物进入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通道,是迄今研究zui多的肿瘤糖代谢通路靶点。然而,因针对该靶点的有效靶向策略尚不明晰,且敏感群体不清楚,大大阻碍了PDHK抑制剂的研发进程,尚未有具开发前景的抑制剂被报道。

为了深入探索靶向PDHK的肿瘤治疗价值,上海药物所肿瘤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从已上市老药库出发,通过结构修饰改造,发现了*靶向PDHK的共价抑制剂JX06。JX06特异性高、活性强、能有效逆转肿瘤细胞糖代谢异常,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JX06特异识别PDHK 240位半胱氨酸附近的结合口袋,通过对半胱氨酸的共价修饰,造成PDHK构象改变,降低PDHK对ATP的亲和力,进而抑制PDHK1激酶活性。研究还从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出发,发现了PDHK抑制剂的敏感群体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上述工作揭示了PDHK 240位半胱氨酸参与酶活调控的关键作用,为靶向PDHK抑制剂的研发提出的新兴的共价抑制策略;而对PDHK抑制剂的敏感标志物的揭示,为PDHK抑制剂的转化以及肿瘤代谢抑制剂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基于病人遗传特征的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核心,也是“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蛋白激酶抑制剂已经在肿瘤癌基因分子分型的指导下,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但广泛频发的激酶抑制剂耐药问题,造成响应率低、肿瘤易复发,已经严重制约了蛋白激酶抑制剂的疗效。据此,开发疗效监控标志物,及时评判药物疗效以甄别获益人群,并实时监控耐药发生已经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

上海药物研究所围绕近来备受关注的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抑制剂,通过在MET基因扩增为分型的肿瘤细胞中构建c-Met抑制剂耐药模型,借助转录组学、激酶芯片等技术及系列细胞生物学实验,发现c-Met抑制剂通过诱发肿瘤细胞激酶组的重编程导致耐药产生。而转录因子c-Myc作为关键下游效应分子,其水平受上游复杂激酶信号通路调控,对c-Met抑制剂敏感及耐药细胞的存活均至关重要。c-Myc蛋白水平的变化与c-Met抑制剂疗效响应及耐药的产生及密切相关,该发现在能高度模拟试验的MET基因扩增的PDX动物模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该研究提示,MET基因扩增的肿瘤分子亚型中,c-myc蛋白水平可以指示疗效、甄别c-Met抑制剂真正有效获益病人;进一步通过监控c-Myc水平的动态变化,则可监测并预警耐药的出现,并协助筛选克服耐药的方案。此项研究提出具有区分响应人群、监控耐药发生、指导克服耐药“三位一体"的疗效监控标志物,提示通过开发靶向c-Myc的分子影像学探针,有望在分子水平实现c-Met抑制剂使用的全程监控、指导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转化意义。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13764793648

扫一扫,添加微信